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防水是隐蔽工程。防水材料作为功能性材料,
在施工完成后往往覆盖在其他建筑材料之下或普通人很难到达的地方,摸不着、看不见,不像建筑幕墙、地板、灯具等那么能吸引人注意。防水工程的隐蔽性使得社会对防水的认知度和关注度都不够,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众多建筑商为降低成本采用低质防水材料,给建筑安全带来隐患。但防水工程的隐蔽性是一种表象,它更是关系到政府公信力、建筑开发商品牌和邻里和谐的“面子工程”。防水
首先,防水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高铁、路桥、隧道、地铁、水利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均为政府主导的项目,这些项目具有非常高的社会关注度,一旦因防水不过关,导致渗漏,将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损害政府公信力。如最近网络上比较火的某地铁,刚刚投入运行就有多个站台发生渗漏,导致不少人开始质疑该地铁建设过程有没有猫腻以及地铁的安全性。地铁本来是改善民生的便民工程,一旦出现多处渗漏,将大大降低人们的认可度。
作为“民心工程”的保障房工程也因为渗漏被多次曝光。2009年深圳首个经济适用房——桃源村三期楼盘渗水漏水,业主刚入住几天,就出现了卫生间、房间墙根渗水等质量问题,导致该小区千余名居民集体上访,形成群体性事件。“民心工程”因为防水不受重视变成伤心工程,伤了老百姓的心,也伤了政府的脸面。防水材料
其次,防水关系到开发商的品牌形象。一些城市由暴雨引发的自然灾害增多,先是北京“7.21”特大暴雨,其后台风“海葵”在浙江宁波象山登陆,席卷了沪宁杭地区,这些灾难不但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损失,也狠狠的打了一些开发商的脸面。根据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的统计,目前国内65%的新房屋一至两年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漏,渗漏占房地产质量投诉的65%,65%的建筑防水工程6-8年后需要翻新。根据百度搜索,漏水及渗漏相关网页在“7.21”之后飚升,已达6000多万条,其中新闻就有66万多条,可见建筑渗漏问题的严重性。仅仅在北京“7·21”暴雨中被曝光的漏水的知名项目就有几十个,涉及众多知名房地产商,其中朝阳百子湾某项目因顶层漏水严重致使楼顶墙皮掉落,差点弄出人命。舆情汹汹,此时的建筑防水已不再是隐蔽工程,楼表面修的再光鲜,广告做得再好,一旦漏水,前功尽毁。 |